讀到這段故事時很有感觸,宏大背景下,個人的抉擇和命運被推動著向前,留下華彩的篇章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之后。后來人無法分享記憶和感情,時光的指縫間偶然掉落的物件成了尋訪過往的鑰匙。
一盒小小的茶葉,在血與火的烽煙中帶來些許柔軟和安慰,如今,留在博物館里,它依然靜靜無言語,讓觀者輕輕觸摸它的余溫。
說到黃埔軍校,人們總是會想到那個鐵流滾滾、硝煙彌漫的年代,還有一群為國家民族的獨立統(tǒng)一而戰(zhàn)的熱血青年。黃埔軍校經(jīng)歷了北伐和抗戰(zhàn)等兩次國共合作時期,在血與火的戰(zhàn)爭淬煉中,無論是共產(chǎn)黨還是國民黨,黃埔學員始終都展現(xiàn)著中國軍人不畏強敵、英勇善戰(zhàn)的精神風范,集中代表著中華優(yōu)秀軍事思想及戰(zhàn)略戰(zhàn)術實現(xiàn)的高峰。
從1924年到現(xiàn)在已近百年,黃埔軍校已隨時代遠去,但黃埔的精神依然存留,而黃埔人的故事也會在時間長河里的不經(jīng)意地泛起記憶的浪花,讓人頻頻回顧、每每感動。
在東莞昌興·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里,就有一件與黃埔軍校,確切說是與黃埔第三期學員有關的器物,一個用料考究、做工精致的竹質立式茶盒。在盒子的正面上從右向左刻著幾行豎寫文字,第一行為“王佐民同志品之”,第二行為“友誼長存”,最后的落款行為“黃埔軍校第三期同學會王竣特贈”。盒子的其他地方就再無文字或花紋,就是一個樣貌普通的竹質茶盒。至于這個盒子曾經(jīng)裝著什么茶,更無從考究了。但是,單憑黃埔軍校、王佐民、王竣這三個稱謂,就足以讓這個普通的茶盒變得蘊涵層出、意義非凡了。
王竣
1924年,王竣加入楊虎城部隊,翌年參加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。1929年到1939年間,在西北軍多個部隊擔任要職。1941年,于中條山戰(zhàn)役中英勇犧牲,后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。
國民黨的高級將領,抗日名將,曾任國民黨中央執(zhí)委會會員,山東省黨政軍統(tǒng)一指揮部主任,第二綏靖區(qū)司令長官等軍政要職。1961年被任命為全國政協(xié)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,后曾任中國人民政協(xié)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,1968年病逝。
黃埔軍校自然不用多講。先說這盒茶葉的贈送者王竣,他是陜西蒲城人,初名王俊,后易名王竣。1924年,王竣應招加入楊虎城部隊,翌年被楊虎城所派參加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,1926年畢業(yè)返回楊虎城部。從1929年到1939年間,王竣在西北軍多個部隊擔任要職,從營長、團長、旅長再到師長。1937年“七七盧溝橋事變”后,王竣主動請纓,投身抗戰(zhàn)。同年11月,王竣率部在山西永濟阻擊日軍,重創(chuàng)敵寇,拖住了日軍進攻,保證第三十一軍主力和炮兵的轉移。他的事跡也被西安易俗社寫入《血戰(zhàn)永濟》秦腔戲中。1941年,中條山戰(zhàn)役開始,王竣率新編第二十七師扼守中條山地區(qū)的黃家莊、羊皮嶺、門坎山、曹家川、馬泉溝、臺砦一帶。5月17日,日軍集中兵力,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第二十七師發(fā)動進攻并集中炮火對其師部所在地進行猛烈轟擊,第八十團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。9日下午,日軍數(shù)架飛機對二十七師陣地輪番轟炸并施放毒氣,屬下勸王竣轉移,王竣毫不畏懼,繼續(xù)指揮布防事項,結果被敵機射中,以身殉國,年僅39歲。王竣犧牲后被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,1989年5月7日,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王竣為革命烈士。2014年9月1日,王竣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。
那么,在黃埔軍校時,王竣的黃埔三期同學,也就是他在茶盒上所刻的“王佐民同志”又是誰呢?他就是王耀武,國民黨的高級將領,抗日名將,曾任國民黨中央執(zhí)委會會員,山東省黨政軍統(tǒng)一指揮部主任,第二綏靖區(qū)司令長官等軍政要職。1961年被任命為全國政協(xié)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,后曾任中國人民政協(xié)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,1968年病逝。
王竣和王耀武的同窗之誼、同學之情是在黃埔軍校開始的,王耀武雖是1924年11月考入黃埔軍校,而王竣是1925年受派到黃埔軍校學習,但都是在1925年7月進入黃埔第三期學生隊,同屬步兵科。王耀武有較高的政治和軍事素養(yǎng),蔣介石稱他“善于帶兵,有指揮才能”,而共產(chǎn)黨的高級將領也說他是國民黨內少有的“明白人”。同在黃埔學習,同處大革命時期,無論是來自西北軍委培的王竣,還是直考入學的王耀武,都有共同的熱忱與情懷,都是志同道合的戰(zhàn)友。
而從竹盒上“友誼長存”的字樣推斷,這盒茶葉應該是1926年1月黃埔第三期學員畢業(yè)時王竣送給王耀武的。同時也可以看出,王耀武是好茶、懂茶之人,這和他上過私塾,在天津當過店員,見過世面有關,而作為贈茶者,上過師范學校的王竣所選的茶盒所刻的贈言也顯示了相當?shù)膶徝浪疁?。換句話說,正是因為彼此間的文化和志趣相近相投,才使他們成了希望“友誼長存”的同志和戰(zhàn)友。
茶盒的意義雖然遠大于茶盒本身,但茶盒的“竹黃工藝”也是值得一提的。竹黃工藝起于盛產(chǎn)竹子的湖南,雖然歷史不長,但卻是一門相當考究的制盒技術,它是以木做胎,再以竹黃貼在表面,竹黃經(jīng)過水煮、晾干、壓平等工序,色澤光滑,質感細潤,類似象牙,有些因裝飾紋樣需要,還貼上兩至三層竹黃。所以,完成一個盒子需要諸多的工序和時間,真正體現(xiàn)傳統(tǒng)技藝“工匠精神”。
來源:普洱雜志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